-
【南方日報】新中國“中外合資第一人”伍沾德:一日嶺南人 一生嶺南人
-
前不久,中山大學嶺南(大學)學院傳來喜訊:學院獲得由哈佛大學、芝加哥大學、西北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管理學院聯(lián)合發(fā)起的AACSB國際認證。目前全球僅有不到5%的商學院通過了該認證。此前,中大嶺院相繼獲得AMBA和EQUIS國際認證,成為全球同時獲得三大權威認證的為數(shù)不多的商學院之一。這標志著嶺南(大學)學院正式躋身全球優(yōu)秀商學院行列。
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,中山大學嶺南(大學)學院具有獨特的基因:她是中國唯一一所名字中有兩所大學的學院,被稱為“大學中的大學”,與成立于120多年前并對近代中國產(chǎn)生重要影響的嶺南大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,也是改革開放后最早設立董事會、大膽實踐教育改革的學院之一。
富有傳奇色彩的是,中大嶺院的成立,還與一位嶺南大學老校友30年前的不斷推動密不可分。這就是被譽為香港飲食界“泰山北斗”的美心集團創(chuàng)辦人之一、新中國“中外合資第一人”的伍沾德先生。去年底,以伍沾德為人物原型的故事,還寫進了熱播的電視劇《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》。
伍沾德先生是中山大學嶺南(大學)學院董事會第一任主席,現(xiàn)任名譽主席,20多年間,伍沾德和嶺南同學共為中大捐助了11棟建筑,累計捐款2億多元。近日,一向行事低調(diào)的93歲高齡的伍沾德在香港接受了南方日報專訪,回首這一段經(jīng)歷,深情講述了學子與母校、游子與國家的兩段情。
◎嶺南情緣
求學時包辦食堂,初顯經(jīng)商智慧
中山大學康樂園中軸線的北區(qū),參天古樹掩映之下,有兩棟磚紅色建筑比鄰而居。一棟是伍舜德圖書館,一棟叫伍沾德堂—嶺南行政中心。殊不知,兩棟大樓是一對七八十年前曾在此求學兄弟捐建。
哥哥叫伍舜德,1935年以優(yōu)異的成績畢業(yè)于嶺南大學商業(yè)經(jīng)濟系,弟弟伍沾德1947年畢業(yè)。兄弟倆出生于廣東臺山的一個愛國華僑家庭,還在孩提時代,父親就把他們送回家鄉(xiāng)的嶺南學校接受教育。后來為逃避戰(zhàn)亂,沾德跟隨嶺南大學從廣州遷移到香港,戰(zhàn)后因省港交通不便留在香港發(fā)展。
“我從小學、中學到大學,都在嶺南讀書,嶺南就像個大家庭,大家互相尊重友愛,感情就像一家人。”回憶起當年求學往事,已入耄耋之年的伍沾德先生流露出孩童般笑容。
創(chuàng)辦于1888年的嶺南大學,是廣東第一所大學,也是基督教會在廣東的最高學府,對廣東近代史產(chǎn)生了深遠的影響。20世紀前半葉,教會背景的嶺南大學與燕京大學齊名,是南中國最負盛名的大學,有“南嶺南,北燕京”之說,匯集了當時中國許許多多最頂尖的學者。孫中山先生生前三次到嶺大,正是在嶺大的懷士堂,他勉勵學生要立志“做大事,不可要做大官。”1951年,院校調(diào)整中,嶺南大學的部分院系并入中山大學,嶺大的校址康樂園成為中大的校園。
1943年,伍沾德入讀嶺南大學,大學生涯給他一生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。“我經(jīng)常說,我人生中極有意義的三件事都與‘嶺南’有關:與我同甘共苦68載的妻子李玉珍是嶺南大學的同班同學;與數(shù)名嶺南同學、好友創(chuàng)辦美心集團;推動在中山大學內(nèi)開辦嶺南(大學)學院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伍沾德早在嶺南大學求學時就顯露了商業(yè)頭腦。1943年,正值抗戰(zhàn),物資供應緊張,嶺大的包伙食商突然加價引起學生不滿。伍沾德經(jīng)過和幾個同班同學協(xié)商,決定組織學生膳食小組終止與原伙食商的合作,自行包辦伙食,并被公推為膳食部長。經(jīng)過苦心經(jīng)營,一學期下來,他們把大家的伙食費節(jié)省了近三分之一。“就在那時學到了很多管理技巧,受益良多。”他說。
◎美心餐廳
要為中國人爭氣,立志辦好西餐廳
1956年,伍舜德和伍沾德一起在香港創(chuàng)立了美心餐廳。然而伍沾德回憶,創(chuàng)立美心完全是出于一份民族自尊心。
上世紀50年代,由于工作的關系,伍氏兄弟經(jīng)常需要邀請一些客人到西餐廳里面用膳,但是每次都被安排坐在廁所旁邊的角落。對于這種莫名奇妙的“禮待”,伍沾德認為是種族歧視,他說:“餐廳欺負中國人,把好的位置安排給洋人,我們則要坐近廁所旁的角落。”由于遭受到這種“白眼”,誘發(fā)伍沾德先生萌生一個念頭:“難道中國人只能光顧外國人辦的西餐廳?我們中國人就辦不好一家出色的西餐廳?”就是憑著這種不服輸、為中國人爭氣的心態(tài),伍沾德開始有辦西餐廳的構思。
如今美心餐廳已經(jīng)發(fā)揚光大,發(fā)展為香港最大的飲食王國——美心集團,占香港飲食業(yè)市場份額的10%以上,在香港幾乎沒有人未曾光顧過美心西餅、美心快餐店或酒樓。
說起美心集團成功的秘訣,伍沾德認為只有四個字:嶺南精神。“嶺南有很好的教育傳統(tǒng),她不僅教你怎么讀書,還教你怎么做人,怎么友愛。我們常說的嶺南精神是什么呢?就是誠信、堅毅、團結、友愛。”伍沾德說,嶺南大學素有愛國愛校的好傳統(tǒng)和團結友愛的好風氣,一談起嶺南,校友們便情同手足。“不論在東南亞、香港、澳門、美洲大陸,只要你一提起嶺南大學,當?shù)氐男S驯阆駥ΥH人一樣歡迎你,如果彼此是同一級的,更是親熱非凡,讓你處處感受到‘嶺南一家親’的深情厚誼。”
一個小小細節(jié),足以見證嶺南同學的團結。如今每逢嶺南大學校友日,在廣州,在港澳、北京、上海,甚至遠至美國的西雅圖、舊金山、紐約、洛杉磯以及加拿大溫哥華、多倫多等地,紛紛舉行校友日活動。許多耄耋之年的老校友,不遠萬里,拄著拐杖甚至坐著輪椅也要“尋根”覓校,或委托老伴、兒孫前來,伍沾德及夫人就是其中之一。
◎復辦大學
外交家助推復辦嶺南學院
1952年,新中國高校院系大調(diào)整,作為13所基督教大學之一的嶺南大學,文科和部分理科并入中山大學,部分理科和工科歸華南理工大學,醫(yī)科歸于中山醫(yī)科大學,農(nóng)科歸華南農(nóng)業(yè)大學,中山大學主校區(qū)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。從此,始創(chuàng)于1888年,有近70年歷史的嶺南大學被一拆為四,消失于歷史的煙云中。
時光流轉到上世紀80年代,隨著改革開放,國門打開,百廢待興。遍布海外的嶺大校友,素有愛國愛校傳統(tǒng),成為推動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力量。
1979年中美簽約通航,由于中途不停站,飛機上的配餐成為難題。而當時內(nèi)地還沒有公司能提供合格的配餐。中方曾接觸一些外國公司,但因對方提出苛刻、乃至無理的條件而難以談攏。配餐由此成為中美通航一個不大但卻相當關鍵的障礙。
關鍵時刻,伍沾德先生臨危受命,敢于承擔風險,用個人擔保投資與中國民航局合作,生產(chǎn)出民航配餐,他因而成為來內(nèi)地創(chuàng)辦中外合資企業(yè)第一人,持有001號經(jīng)營執(zhí)照。1980年5月1日,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掛牌營業(yè),在當時的設備條件下,日產(chǎn)中西餐700份。如今,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日均航空配餐超過8萬份,對中國民航業(yè)發(fā)展貢獻良多。
去年,在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,這段曲折的故事被改編,成為熱播電視連續(xù)劇《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》中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情節(jié)。
“很多嶺南的同學,包括香港、澳門和海外的同學,很希望能夠在國內(nèi)重開嶺南的教育,將良好的教育傳承給大家。”伍沾德回憶,當時一班嶺南同學時常聚會,大家一坐下來就討論如何推動重開嶺南大學。
因為創(chuàng)辦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關系,伍沾德在北京認識了很多朋友。其中一個即是做過外交部長、副總理的外交家黃華。黃華早年畢業(yè)于燕京大學,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。由于燕大無法復辦,他對嶺大的復辦就格外支持。“他說‘我?guī)湍愠鍪掷玻 Y果他聯(lián)絡很多人,最后成功說服教育部開辦”,伍沾德說。
此后的幾年間,正是在伍沾德先生和一批嶺南老校友的積極倡議下,1987年,由中山大學領導提議,經(jīng)原國家教委批準,中大設立了嶺南(大學)學院,伍沾德出任中山大學嶺南(大學)學院第一屆董事會主席。
對話
做安分守己、向上發(fā)展的人
南方日報:中山大學嶺南(大學)學院,可以說是中國唯一一所名字中有兩所大學的學院,被稱為“大學中的大學”。請問這其中有何奧秘?
伍沾德:嶺南學院得以開辦,與當時中山大學的提議推動密不可分。教育部當時的批文叫“嶺南學院”,我們有些同學覺得是學院又不是大學,不是很好,所以中間就加了個括號,叫嶺南(大學)學院。這個學院是二級學院,歸中山大學領導。當時國家很窮,很多地方不完善,尤其是硬件設備方面,我就聯(lián)絡了很多嶺大的同學一起捐款,20多年間一共捐了2億多元,現(xiàn)在建起了11座建筑,其中10座大樓,一座噴水池。
南方日報:中大嶺南(大學)學院正式成立時,您當時擔任第一屆校董事會主席。據(jù)了解,在當時的中國大陸高校中,成立校董會還是非常罕見的舉措,產(chǎn)生了非常大的影響。作為首屆校董會主席,請您介紹當初校董會成立的經(jīng)過?
伍沾德:當時中國的大多數(shù)大學沒有“董事會”的制度。我們覺得,大學校董會制度是現(xiàn)代大學的重要制度,可以使我們監(jiān)督、督促嶺南學院,恢復原來嶺南大學教育的宗旨,讓學院走上進步的軌道,那樣我們就覺得非常之開心。25年來我們監(jiān)督學院的進步,當然主要集中在大事,幫助籌款、監(jiān)督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等,我們的合作做得相當好。
南方日報:您早年就讀于嶺南小學、中學,隨后進入嶺南大學,嶺南教育對您影響至深,您常說:“一日嶺南人,一生嶺南人。”在您心中,“嶺南”二字意味著什么?您希望今后中大的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?
伍沾德:嶺南(大學)學院的校訓是“作育英才,服務社會”,英文就是Education For Service。孫中山先生在生前來嶺南做3次演講,1923年的演講他說:“希望嶺南的同學不做大官,做大事,幫助社會。”這個也是我們最喜歡聽到的。
我認為,最重要的就是大學讀出來時,能夠做到誠信、勤奮,努力去做事情,無論你做生意也好,醫(yī)學界、工程界甚至教育界也好,能做到安分守己、向上發(fā)展的人。
-
推薦閱讀您可能感興趣的課程


